財團法人臺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主辦的「台南茶陶器暨京燒.清水燒」交流展覽15日於日本京都市傳統產業博物館開幕,以紀念臺南市與京都市簽訂交流推進協定三周年;適逢臺南400週年,現場特別開設「農耀京都-農特產品友好交流市集」,除藝術交流外,也讓參加者感受到臺南深厚的茶陶藝及台南茶藝文化底蘊。
這項展覽獲得京都市政府、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及農業局、京都陶瓷器協同組合聯合會、錠嵂藍鵲社會福利基金會支持;開幕式現場邀請到臺南出生的日本神戶聲樂家李浩麗帶領「Canto樂團」擔任開場演出,農產市集展售地瓜脆片、柚片、芝麻糕、蕎麥茶、芒果乾等臺南特色農產品,吸引不少京都市民圍觀,也為台南農特產業者帶來人潮。
臺南市立博物館長王世宏代表市府出席,認為在臺南400年之際,能在同為古都的京都市辦理交流展特別有意義。
京都陶磁器協同組合連合會長釈博史說,這是該會第一次與外國合作策展,明年適逢該會50週年,也許願明年可以帶著連合會的優秀陶藝家會員們到臺南舉辦交流展,慶祝成立50週年。
財團法人臺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李退之董事長表示,此次展覽以臺南鼎甲窯陶藝家黃怡文老師完整茶陶作品和京都工匠們的京燒.清水燒為主題;臺南善化出身的黃怡文老師是台灣首位能完整燒製整套台灣茶道具的優秀陶藝家,此次展出的「紫氣東來」、「饗宴」、「紅韻」三組台灣茶席組合,以及「天目碗」、聚寶盆「運福」、青瓷茶碗「冰封」等六件陶藝作品,使用臺南當地再利用的天然素材,以優雅的釉色呈現出臺南陶藝的深厚韻味。
展覽中也展示黃怡文老師指導的五位小朋友創作的陶藝作品,有象徵活力的「鯉魚」、「我的茶壺」、「美味的炒麵」、「溫暖的房間」、「露營」等,富有童趣和創意的作品展現出陶藝文化的傳承及新生代對藝術的熱情,同時也邀請展出陶藝的小朋友分享創作理念。來自京都的京燒.清水燒作品主題圍繞「花」,充分展現京都地域獨特風情。
李退之董事長指出,台灣陶與日本陶因文化地理差異,在技法和原料上各具特色,此次展覽對深化台日交流有非凡意義,也希望藉此促進兩地藝術的理解,期待未來有更多台日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參與,共同書寫台日交流新篇章。
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郭貞慧強調,此次配合展覽特別設置台灣茶席區,邀黃唯爾女士擔任台灣茶司茶師,以細膩的手法帶領大家體驗從選茶、醒茶到獻茶的每一個過程,並搭配臺南特色光文糕、黃金蕎麥脆丸子及芝麻先生芝麻糕,通過陶藝、茶藝、音樂和農產品等多元形式,展現台灣與日本在文化領域的深度交流,也感受台灣茶文化及農特產的獨特魅力,體會台灣文化精髓。
這項展覽獲得京都市政府、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及農業局、京都陶瓷器協同組合聯合會、錠嵂藍鵲社會福利基金會支持;開幕式現場邀請到臺南出生的日本神戶聲樂家李浩麗帶領「Canto樂團」擔任開場演出,農產市集展售地瓜脆片、柚片、芝麻糕、蕎麥茶、芒果乾等臺南特色農產品,吸引不少京都市民圍觀,也為台南農特產業者帶來人潮。
臺南市立博物館長王世宏代表市府出席,認為在臺南400年之際,能在同為古都的京都市辦理交流展特別有意義。
京都陶磁器協同組合連合會長釈博史說,這是該會第一次與外國合作策展,明年適逢該會50週年,也許願明年可以帶著連合會的優秀陶藝家會員們到臺南舉辦交流展,慶祝成立50週年。
財團法人臺南市台日文化友好交流基金會李退之董事長表示,此次展覽以臺南鼎甲窯陶藝家黃怡文老師完整茶陶作品和京都工匠們的京燒.清水燒為主題;臺南善化出身的黃怡文老師是台灣首位能完整燒製整套台灣茶道具的優秀陶藝家,此次展出的「紫氣東來」、「饗宴」、「紅韻」三組台灣茶席組合,以及「天目碗」、聚寶盆「運福」、青瓷茶碗「冰封」等六件陶藝作品,使用臺南當地再利用的天然素材,以優雅的釉色呈現出臺南陶藝的深厚韻味。
展覽中也展示黃怡文老師指導的五位小朋友創作的陶藝作品,有象徵活力的「鯉魚」、「我的茶壺」、「美味的炒麵」、「溫暖的房間」、「露營」等,富有童趣和創意的作品展現出陶藝文化的傳承及新生代對藝術的熱情,同時也邀請展出陶藝的小朋友分享創作理念。來自京都的京燒.清水燒作品主題圍繞「花」,充分展現京都地域獨特風情。
李退之董事長指出,台灣陶與日本陶因文化地理差異,在技法和原料上各具特色,此次展覽對深化台日交流有非凡意義,也希望藉此促進兩地藝術的理解,期待未來有更多台日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參與,共同書寫台日交流新篇章。
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郭貞慧強調,此次配合展覽特別設置台灣茶席區,邀黃唯爾女士擔任台灣茶司茶師,以細膩的手法帶領大家體驗從選茶、醒茶到獻茶的每一個過程,並搭配臺南特色光文糕、黃金蕎麥脆丸子及芝麻先生芝麻糕,通過陶藝、茶藝、音樂和農產品等多元形式,展現台灣與日本在文化領域的深度交流,也感受台灣茶文化及農特產的獨特魅力,體會台灣文化精髓。
